传承清明传统文化——第7周国旗下讲话稿(4-9年级)

2019-04-01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传承清明传统文化》,请大家先看一段视频。

“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本周五4月5日将迎来“清明节”,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指的就是这个节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最早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日子接近,渐渐地人们就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清明节有禁火冷食、祭扫坟墓、踏青、插柳、蹴鞠、荡秋千、植树等习俗。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清明节仅仅只是一个传统节日吗?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节日被大量引进,中华传统节日逐渐被淡忘,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文化传承,蕴含着民族的精神,蕴含着民族的价值取向,蕴含着民族的文化根基。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应该传承并发扬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如何发扬即将到来的清明节传统文化。

清明节祭扫祖墓、追思先人的民间习俗由来已久。后人通过对先人墓地的清扫、添土、拜祭、献花,既表达对逝者的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更祈求先人降吉祥于子孙,庇佑后代事业有成、身康体健,同时也让先人的墓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崭新气象。传承清明节扫墓文化,应倡导慎终追远、敦邻睦族的孝亲理念与感恩情结。我们应该力求以简约、环保的文明方式寄托哀思,突出缅怀逝者德行、弘扬先人品格、实现前辈夙愿的祭拜主旨。这种孝亲与感恩,不应只局限于对自己的家族先辈,需放大至对民族历史的追忆和对英模先烈的敬仰,通过各种方式,弘扬孝道、重温历史、纪念先烈,引领和培育尊老敬老、知恩图报的美德风尚。在此我倡导同学们文明祭扫,从我做起。

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更有着适于春耕播种的时令特征。“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传承清明节的“插柳”习俗,当不误农时季节,切实抓好植树造林等农时活动。让我们一起承担起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责任担当。

阳春三月,桃红柳青,溪河泛碧,正是赏花游春、强身健体的大好时节。踏青、植树、荡秋千、蹴鞠等清明传统活动,既有舒筋健骨,为应对农事繁忙积蓄力量之意,更是亲近自然、不负春光的实际体现。传承清明节传统文化,我们当敬畏自然,爱护环境,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携带亲朋好友结伴踏青、领略美景、增进亲情。

不忘来路,铭记历史;莫负春光,面向未来。我们当重视传承的重要性,把握传承的主动权,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