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 共享蓝天第5周国旗下讲话稿(1-3年级)

2019-03-18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保护环境,共享蓝天”,请大家先看一段视频。

同学们,如果让你为我们的地球妈妈画一幅画,你希望画中的地球妈妈露出开心的笑脸,还是流下悲伤的眼泪?我想大家一定会选择前者吧。我们希望地球妈妈永远年轻美丽,永远飘动着她那用森林装点的长发,眨着那双浸满了蓝天海水的大眼睛。于是,我们把希望写进作文里,用优美的词汇描述美丽的四季风景——春天,杨柳依依,百花竟艳;夏天,月下荷塘,蛙声连连;秋天,梧桐夜雨,红叶片片;冬天,银装素裹,白雪皑皑。

可是有一天,当各种自然灾害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才发现理想中的地球妈妈离我们越来越远:她那头绿油油的长发日渐稀疏,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也一天天失去光彩。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以前我们几乎只能通过查字典才会认识的字,跳到了14亿中国人的眼前,刻在了心里。这个字就是“霾”。从华北到华东,乃至大半个中国,抬头望一眼蓝天,深吸一口新鲜空气,成为了最奢侈的事情,人们突然处在“十面霾伏”之中,“霾”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大敌。白天不见鸟飞过,夜晚不见满天星。家具店里的空气净化器贝抢购一空,地铁上、马路边、公交上,无处不见带着防毒口罩捂得严严实实的人们,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有说有笑地攀谈,仿佛都在躲避着什么,是的,这时的人们,谈“霾”色变。

同学们,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在于一代又一代的血脉相承。中国古代在清明节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在1400多年前,有个叫韦孝宽的人就下令雍州境内所有的官道上设置土台的地方一律改种一棵槐树,用以取代土台。这样一来不仅不失其标记和计程作用,还能为往来行人遮风挡雨,并且不需要修补。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仪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在河北省承德市,有个叫塞罕坝的地方,历史上这里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清政府在同治二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新中国成立后,塞罕坝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用几代人的青春和汗水,营造起万顷林海。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地球卫士奖。

同学们,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具有环保意识是现代文明人的标志。我们要有时代感责任感,要心系全球,着眼身边,立足校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创造我们美好的校园,塑造我们美好的灵魂!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