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审辩思维——2019-2020-2第十四周国旗下讲话稿(四至九年级)
2020-05-19
科学精神,审辩思维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科学精神,审辩思维”。审辩性思维是为了超越对事情非黑即白一分为二的简化,其目的不是驳倒什么、否定什么。其实质是提倡“保持怀疑”的科学精神,能博采众长不同的观点,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检测、补充、融合、修正、升级既有观点。我们可以用12个字描述审辩式思维,即“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
知识爆炸的今天,各种资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每天都会接收新的信息,这些信息会影响着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影响着我们对问题的正确判断。最近疫情期间,我们听到的谣言,便是有关“病毒溯源说”“特效药”之类的。这类谣言正是以人们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炮制的,比如:新型冠状病毒从哪里来?我们该怎样去预防和治疗?我们也看到网络上的一些所谓专家的言论:认为病毒的传染源来自中国,将病毒称之为“武汉病毒”“湖北病毒”……为了不被错误的信息或谣言误导,我们需要冷静的去思考,甄别这些信息的真实性。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即审辩式思维。
《礼记·中庸》讲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也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尝试改变:
首先,要学会提问。当人们只是被动接受观点时,很容易就会被持论者的思路所影响,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此时我们需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有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更有价值。
其次,要学会质疑。我们对于一些习以为常的既定“事实”大都不会费力气思考,也很少存疑。比如,每天一个苹果有益身体健康……但这些想当然被当作事实已久的假设,并不一定是真的。
第三,学会反省和包容。个人的观点和方案往往具有片面性,我们应学会吸取他人有价值的思想和观念,博采众长,取长补短。
第四,学会选择并勇于承担责任。当下,重要的已经不再是掌握特定的知识,而是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平,是对信息的重要性作出判断,是在各种可能的候选方案中快速作出自己的抉择。
同学们,当你们听到他人或自己论证某些问题时,试着跳脱出来思考一下,培养自己的审辩式思维,追求科学精神。不被任何“权威”或者“主流”的声音裹挟,做真正的智者!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